【培養擁有數位教養的公民】 邱奕君執行長著
【培養擁有數位教養的公民,需要老師、家長一起參與】
#矛盾又共生的數位環境
「3 c」產品(電腦、通訊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大概是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談學習與親子教養最讓人感到迷離的一個詞彙;舉凡科技文明、人際疏離、親子衝突、手機成癮、網路霸凌、媒體識讀、閱讀型態改變等,矛盾但共生的種種現象,構成了教育環境的數位脈絡。
數位化有多方便?作為現代人,我們都在數位網絡中享受著便利的各種生活,比如即時通訊、遠端會議、商業活動、行銷與管理,甚至於健康監測與安全防護等--更不用說在台灣的我們,每天有多麼依賴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以其背後強大的數位系統支撐我們的食衣住行。
父母親跟孩子們都活在數位網路內,學校老師與學生們也是。手機用久了產生的身心問題,社群依賴慣了產生人際障礙與真假訊息處理,依賴短媒影音在閱讀理解以及思考習慣的直覺劣化,以及大量操作型的數位商銷與詐騙幾無隔閡,對於人身安全與正確價值觀建立都構成嚴重威脅。
#以輔導角度看3C產品的使用:數位教養公民的養成
以輔導的角度來看,學生或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而父母親或老師成熟的社會成員。家長或老師扮演不同的輔導角色,但都對於有關的成長個體負有重要的輔導責任。
輔導責任主要有三個面向:
(1)生活輔導—也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
(2)學習輔導—就是學習動機與自學能力的培養,
(3)生涯輔導—關於品格、職業與價值觀的完整建立,以引領孩子們身心邁向成熟,成為社會有用的新成員。
#家長也需要具備數位教養能力
在面對數位世界衍生在真實世界的種種問題,父母親或現場教師都應該回到輔導責任的核心,先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們自己是否具備良好的數位工具使用習慣,因此可以做為榜樣?
(2) 我們自己是善用數位工具因而具備正確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嗎?
(3) 我們自己是否已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因數位工具的使用而輕易受影響?
坦白說,這些問題赤裸的答案應該正是某些大人們的生活品質,當然也就間接影響了跟他們有關的孩子們的教養品質。
數位工具本身無害,使用者的狀態才是個照妖兼放大鏡。與其困惑於教養技術,不如先回頭看看教養者自己。用改變自己的方式重新審視、調整與改善彼此關係,尋求正確且專業的輔導諮詢,好習慣要能覺察與堅持,這樣才真的算是真正夠資格的數位教養公民。
2022.12.07 華頓國際雙語學校 邱奕君校長
【培養擁有數位教養的公民,需要老師、家長一起參與】
#矛盾又共生的數位環境
「3 c」產品(電腦、通訊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大概是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談學習與親子教養最讓人感到迷離的一個詞彙;舉凡科技文明、人際疏離、親子衝突、手機成癮、網路霸凌、媒體識讀、閱讀型態改變等,矛盾但共生的種種現象,構成了教育環境的數位脈絡。
數位化有多方便?作為現代人,我們都在數位網絡中享受著便利的各種生活,比如即時通訊、遠端會議、商業活動、行銷與管理,甚至於健康監測與安全防護等--更不用說在台灣的我們,每天有多麼依賴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以其背後強大的數位系統支撐我們的食衣住行。
父母親跟孩子們都活在數位網路內,學校老師與學生們也是。手機用久了產生的身心問題,社群依賴慣了產生人際障礙與真假訊息處理,依賴短媒影音在閱讀理解以及思考習慣的直覺劣化,以及大量操作型的數位商銷與詐騙幾無隔閡,對於人身安全與正確價值觀建立都構成嚴重威脅。
#以輔導角度看3C產品的使用:數位教養公民的養成
以輔導的角度來看,學生或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而父母親或老師成熟的社會成員。家長或老師扮演不同的輔導角色,但都對於有關的成長個體負有重要的輔導責任。
輔導責任主要有三個面向:
(1)生活輔導—也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
(2)學習輔導—就是學習動機與自學能力的培養,
(3)生涯輔導—關於品格、職業與價值觀的完整建立,以引領孩子們身心邁向成熟,成為社會有用的新成員。
#家長也需要具備數位教養能力
在面對數位世界衍生在真實世界的種種問題,父母親或現場教師都應該回到輔導責任的核心,先試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們自己是否具備良好的數位工具使用習慣,因此可以做為榜樣?
(2) 我們自己是善用數位工具因而具備正確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嗎?
(3) 我們自己是否已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因數位工具的使用而輕易受影響?
坦白說,這些問題赤裸的答案應該正是某些大人們的生活品質,當然也就間接影響了跟他們有關的孩子們的教養品質。
數位工具本身無害,使用者的狀態才是個照妖兼放大鏡。與其困惑於教養技術,不如先回頭看看教養者自己。用改變自己的方式重新審視、調整與改善彼此關係,尋求正確且專業的輔導諮詢,好習慣要能覺察與堅持,這樣才真的算是真正夠資格的數位教養公民。
2022.12.07 華頓國際雙語學校 邱奕君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