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國際文憑:從全球化到在地國際化】 邱奕君執行長著
根據IBO 國際文憑組織自己的紀錄,全世界目前有超過195萬的學生,在159個國家中超過5,600間學校,以實施IB課程作為主要的教育系統與標準。
這些國家包含不同種族、文化、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其中不乏互相矛盾與敵對的國家,卻可以允許同樣的教育標準在其國內實施,這其中意味著什麼?對於國際教育的發展有什麼啟發?
自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IB發源於歐洲,其初衷是以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的視野,服務日趨頻繁與常態的國際流動工作者以及回應其家庭的子女教育需求
建構了PYP(小學)、MYP(中學)、DP(高中文憑)和CP(職業)等課程課程方案與系統
這些課程的核心是其特色課程與國際教育理念,也是IB課程能跨國/境推展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不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帶來資本主義的標準服務,也順便「殖」(colonizing)入相關的發展概念與意識形態
削減了國際間的多樣性與文化差異,這是全球許多衝突的核心原因。
而國際主義主張的國際觀點則是「跨」(crossing),意思是理解、包容與行動。
因此,在教育哲學上,IB教育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是「在地國際化」(glocalization)。
2019年,歐洲國際教育學會(EAIE)更將「在地國際化」定義為:有意識地將國際教育與跨文化視野正式或非正式融入課程之中。
如此一來,不論有無機會或意願出國留學,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國際主義教育的薰陶與視野,對於相互理解與促進跨領域合作會有深遠影響。
根據IBO 國際文憑組織自己的紀錄,全世界目前有超過195萬的學生,在159個國家中超過5,600間學校,以實施IB課程作為主要的教育系統與標準。
這些國家包含不同種族、文化、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其中不乏互相矛盾與敵對的國家,卻可以允許同樣的教育標準在其國內實施,這其中意味著什麼?對於國際教育的發展有什麼啟發?
自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IB發源於歐洲,其初衷是以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的視野,服務日趨頻繁與常態的國際流動工作者以及回應其家庭的子女教育需求
建構了PYP(小學)、MYP(中學)、DP(高中文憑)和CP(職業)等課程課程方案與系統
這些課程的核心是其特色課程與國際教育理念,也是IB課程能跨國/境推展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不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帶來資本主義的標準服務,也順便「殖」(colonizing)入相關的發展概念與意識形態
削減了國際間的多樣性與文化差異,這是全球許多衝突的核心原因。
而國際主義主張的國際觀點則是「跨」(crossing),意思是理解、包容與行動。
因此,在教育哲學上,IB教育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是「在地國際化」(glocalization)。
2019年,歐洲國際教育學會(EAIE)更將「在地國際化」定義為:有意識地將國際教育與跨文化視野正式或非正式融入課程之中。
如此一來,不論有無機會或意願出國留學,學生都有機會得到國際主義教育的薰陶與視野,對於相互理解與促進跨領域合作會有深遠影響。